光绪三年紫阳贡茶基本产地调查

ziyangcha 2014年7月11日10:58:50
评论
201

光绪三年紫阳贡茶基本产地调查

地理位置:光绪三年紫阳贡茶区处紫阳县西南部,任河流域,总体联成一片,形成紫阳县西南茶区,总面积约423平方公里。任河横流其中,将该地切为两块,北属米仓山,南属巴山,统为大巴山所辖。

历史沿革:紫阳置县于明顺德七年,明时全县政区分为五里,光绪三年紫阳贡茶茶区时属任河里。清代紫阳政区设城厢和4乡,乡下设铺或牌,光绪三年贡茶茶区属南乡权河铺、盘厢河铺、毛坝关铺、麻柳坝铺。民国初袭清制,后几经变更,解放前夕属权竹乡、朱盘乡、铁权乡。现属高桥镇、向阳镇、联合镇、毛坝镇、瓦庙镇、麻柳镇和高滩镇管辖。

区域开发:紫阳西南的任河流域开发较早,人类活动频繁,南北朝时置广城县,治于今之广城。该区域各地均有清前之大姓,如瓦庙关坪山即有墓碑记载早在明天启年(1621~1628年)有覃氏家族在此落脚,而其后孙至今已绵延27代。自秦以后,历代皆在该地留有传说和遗迹。该地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动植物资源丰富,盛产茶、麻、蚕丝、桐油及多种药材,历史上曾是紫阳县茶叶的主产区。据清嘉庆间《三省边防备览》记载,早在清朝中叶,即从此一带沿任河大量向汉江中下游输送竹木、桐油、生猪等物。茶叶更是当地的主要贸易商品,特别是明代的茶马贸易,推动了茶叶生产发展和繁荣,每年都有大量的茶叶通过陆路进入汉中,直达甘肃、青海和宁夏地区。解放后,该地茶叶生产在紫阳县的地位依然不减,国营毛坝茶园设于该地区内,据1984年统计,该区所在的毛坝区(辖今之毛坝镇、麻柳镇 、瓦庙镇、联合镇)茶叶产量占到全县的14.8%;该地的麻柳乡染房村在1983年产茶16.7吨,是紫阳县年产茶唯一一个超过10吨的村。近年来,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已逐步把目光投射于此地,陕西省重要茶叶企业苍山茶叶有限公司即准备与毛坝茶园合资开发任河流域的优质茶叶,目前已进入谈判阶段。

宜茶环境:该地土壤主体属黄棕壤土类,多有风化和半风华花岗岩的碎片夹杂其中,宜于茶树生长。《紫阳茶业志》曾记:“国营毛坝茶园…..等地的黄泥巴土,保水、保肥性能良好,是植茶的理想土壤。”但盘厢河下游、新联、高滩大部则由于多石灰石而不宜茶。由于秦巴山岭对寒冷空气的屏障和任河谷道对东南、西南暖湿气流的接纳,有利茶树越冬;降雨较紫阳县东部为多,年降雨量大约在1200毫米以上,其降雨过程与该地气温的升降同步,水热匹配适合茶树生产。由于任河及其支流的的作用,勾勒出该地地形山高谷深的特征,层峦叠翠,多云多雾,日照偏少,便于茶叶有效成份的积累和优良品质的形成。解放以前,该地茶树全是紫阳县当地的群体种,种质资源优良。该地茶叶采制工艺精细,手工制作毛尖技术精湛,所制的白毛尖通身白豪,具有极大的饮用价值和观赏价值。尽管如此,该地仍有不产茶之区,如高滩之绕溪,毛坝之新联,盘厢河之下游,因土呈微碱,不宜茶树生长。

交通:光绪三年贡茶区水陆交通方便,4个贡茶区均处于和临近水上交通要道任河,从县城到四川的陆路驿道和大路也经过4贡茶区,从各贡茶基本产地出发,无论是取水路或是陆路,均可功于当日内到达县城。贡茶为官方物品,均送往县城,但外销于汉中之茶则多通过陆路运输。调查得知,本地茶叶陆路外运,并无借助畜力的记忆,全凭人力,其运输工具为背夹子和打杵子。人力运输一人可背茶200余斤,日行60来华里,沿途多设客栈,一般路线取瓦庙子到观音堂,到兴隆场,到平安场,到堰口,到沙河坎,到城固,到汉中,行程四百余里。

weinxin
正宗紫阳富硒茶微信
扫微信可随时随地咨询,不会广告打扰,可放心添加。微信号:13992572360
ziyangch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4年7月11日10:58:50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iyangcha.cn/lishi/107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