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三年紫阳贡茶基本产地调查——盘厢河

ziyangcha 2014年7月13日10:20:59
评论
180

光绪三年紫阳贡茶基本产地调查——盘厢河

一、盘厢河贡茶区概述

光绪三年盘厢河贡茶茶区为盘厢河流域全境、铁匾溪流域一部和任河北岸的大坝塘、大拦滩等地,即现在的联合镇全境、毛坝镇冉沟村一部分、双星村、温家坪村、核桃坪村和高滩镇大坝村。当时盘厢河铺分盘厢河上牌和盘厢河下牌,道光《紫阳县志》载:盘厢河上牌干沙坝距城二百二十里,东连绕溪河界,西连毛坝关,南连青石板河界,北连土垭 铁匾溪界,计东西三十里,南北七十里。盘厢河下牌距城一百五十里,东至绕溪河梁接高峰殿界,西至二台坪接冉家沟,南至天池子接上盘河,北至漂草溪接渔溪河界,计东西三十里,南北四十里。据调查,解放前这一带仅盘厢上游的小岔河流域有成片茶园分布,面积约1400亩,其它地方只有少量和零星茶树分布。

二、调查情况

对盘厢河贡茶茶区的调查共调查了解了35个知情人,其中65岁以上的15个。

在知情人中,有3人曾经听说过在小岔河旧寺坝出贡茶的事。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认为,若说光绪盘厢河铺出贡茶,那非旧寺坝莫属,品味正,回味长,远近出名。知情人还说,在清光绪时,有一个湖南人就是想找个地方务茶,找来找去,就找到小岔河,开了个茶坊,发了财,把家都安在小岔河了。旧寺坝经营茶园的人不少,大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茶园,一些大户甚至以经营茶叶为主要产业。

对旧寺坝出好茶的原因,知情人认为,一是地理位置好,整个旧寺坝就象一个小船,稳稳当当地停在小岔河川道,四周群山围绕,形成独特的小气候特征,地势虽高,但茶树从未遭遇过冻害。虽处任河南岸,由于川道宽阔,阳光较好,可以满足茶树生长的需要。二是土质好,旧寺坝主为黄棕土,耕作层较厚,耕作层也厚,便于通风透气,保肥保水。三是川道雾气多,春夏经常云雾缭绕。四是雨水充足,自立春后,雨水随温度上升而增加,有利茶树生长。五是目前还遗留着大量古老茶丛,部分老茶树经过多年的更新仍保留着连片成块的状况。

对于采摘时间,知情人反映,一般年份春分时就可采摘茶叶,有时在雨水节前后就可采摘。毛尖茶制作,当地一直传承,解放初手式制作毛尖的人较多,其中一人现在仍可制作白毛尖。

旧寺坝开发较早,人口居住集中,解放前即有100多户人家居住。旧寺坝距任河码头毛坝关陆路15里,毛坝关到县城水路150里,从旧寺坝运茶到毛坝关再用快船运县城在1日之内可达。

三、旧寺坝贡茶基本产地的确定与综合评价

根据知情人提供的情况和对实地进行的考察分析,将旧寺坝确定为光绪三年紫阳贡茶盘厢河茶区基本产地。在旧寺坝的的茶坊周围,至解放初时茶树都较多,面积约200亩,其中古老茶树至今尚存数 ,故确定茶坊该地为贡茶核心生产点,面积约150亩。

旧寺坝在光绪年间属盘厢河铺辖,位于任河南岸,现属联合镇(乡)岔河村,海拔700~900米,老茶园约1300亩。旧寺坝处盘厢河流域,盘厢河干流两岸山高谷深,河流犹如蛇行,逶迤曲折,自古有“盘厢河十八条湾,七十二道脚不干”之称,但其支流小岔河沿岸却是相对平缓和宽阔的小川道,犹如一条小船,旧寺坝就位于这个小船的船舱上。据调查,不少人到旧寺坝居住是因茶而起的,这里原有一个大庄院名七院子,由七个四合院组成,至今遗址遗物尚存,其主人姓龙,在此已有8代人居住,拥有茶园数百亩,其产业经营以茶为主。另一个庄院叫谭家院子,其主人管理着大片茶园,因茶园而发财致富。在清末,有一个姓李的湖南人慕名而来,专门经营茶叶,家业兴旺,后来在此落户。当地早在清朝,就有专门加工茶叶的作坊,其地名亦随之为“茶坊”。

旧寺坝出贡茶,民间早有流传。该地四面环山,小气候特征明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适宜茶树生长。土壤为黄棕土,保水保肥;雨水充足,雨热匹配,春夏多云多雾,自然环境形成生长优质茶叶的有利条件,其茶叶香高、味正。该地春季气温加升早,春分时可以采制毛尖。该地有制作毛尖茶的传统,其工艺流传至今。住户众多,出盘厢河口约40华里,至县城水、陆路均可当日到达。根据综合分析,作为光绪三年盘厢河贡茶基本产地是合适的。其茶坊一带至今尚有成片老茶树,可作为该产地的核心生产点。

weinxin
正宗紫阳富硒茶微信
扫微信可随时随地咨询,不会广告打扰,可放心添加。微信号:13992572360
ziyangch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4年7月13日10:20:59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iyangcha.cn/lishi/1085.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