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尝茶,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陕南茶之肇始也!紫阳是茶的最佳适生区,神农时期有茶似可假定。夏商时代汉南川陕间为古巴族活动之地,《陕西古代史》云:夏代中期巴人南迁重庆立国后“巴族仍有部分留居汉中大巴山一带及鱼邑”,鱼邑即鱼脯谷,据后魏郦道元《水经注·沔水》记载,鱼脯谷口乃今紫阳县任河谷地古称。此后,公元前1046年巴族因参与伐纣之役荣立战功而获封赏,始在安康建巴子国。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据常璩《华阳国志·巴志》推论,不晚于西周时代,居住在陕西安康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并向朝廷敬贡茶叶。因此,巴人种茶和贡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的事实,紫阳茶产业形成于商周时代亦是不争的事实。唐宋时期安康称金州,紫阳茶时称金州茶牙。金州所在的山南道是陆羽全国茶事考察的的重点和首选地。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陆羽来金州茶区考察,并将考察的结果写入《茶经·八之出》,书中以金州茶作为标准评定全国的茶叶品质。据唐人张友新《煎茶水记》记载,陆羽还曾品尝汉江金州上游中泠水,排名十三。唐肃宗时期紫阳划归山南道汉阴郡,至德二年金州茶牙列为贡品,任河宦姑滩传为唐代贡茶的生产地。进入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成为全国名茶并列为贡品。查阅清代紫阳县正堂档案,光绪年间有紫阳茶作为朝廷贡茶的档案记载,所载贡茶出自任何流域权河、盘厢河、毛坝关、麻柳坝四地产茶区。自唐至清代中叶,陕西有茶马古道网络,期间陕西与周边少数民族有茶马互市,紫阳茶曾为主打产品,并成为与西安、汉中并称的陕西茶马古道的起点和边茶贸易的集散地、转输地。抗日战争时期南方茶无法运往西北,于是战神赐给了紫阳茶发展的历史机遇,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紫阳茶作为陕南茶区的代表品种,经神农茶、山南茶、汉中茶、紫阳茶、陕绿茶几个发展阶段,历时数千年,而任河谷地当是中国最早的延续时间也最长的植茶区和贡茶基地。进入21世纪,紫阳茶再造辉煌,2004年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8年紫阳荣获“中国名茶之乡”,2009年“紫阳富硒茶”名列中国茶叶类公用品牌第9位。关于紫阳茶,历史告诉我们——
生活在陕南地区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他们为中国茶业的发展有开创之功。紫阳茶历史悠久堪为江南茶之兄长,曾踏上丝绸之路风光过,曾领导饮茶新潮流潇洒过,曾进贡朝廷高贵过,曾为朝廷交换战马荣耀过,曾稳稳占领大西北市场霸气过。紫阳茶在陕西乃至在中国茶史上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