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文:紫阳茶的亮点及发展空间

ziyangcha 2014年5月21日11:02:48
评论
266

丁 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顾问

陕西省茶业协会专家组成员

丁文:紫阳茶的亮点及发展空间

陕西茶的主产地在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两地区,商洛地区有少量产出。陕南茶按茶种论之属紫阳种。本文所论“紫阳茶”包括广义、狭义两个方面,广义指以现今紫阳县为主产地的古代山南茶区,其地理范围是以现今紫阳县为中心,包括周边的汉滨区、汉阴县、岚皋县、平利县等产茶县;狭义则仅限于紫阳一县。其历史沿革很复杂,在此不一一叙说。

实话实说,由于紫阳县地瘠民贫,处四塞之地,信息不畅,文化辐射缺乏力度,又加之紫阳人不用心推荐自己,自我张扬,所以紫阳茶至今尚未引起茶学界专家学者的足够重视,对紫阳茶及紫阳茶史的研究缺乏大批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古今重要茶学典籍对紫阳茶涉及甚少,对于紫阳茶的历史地位及茶叶品质的评价过低,导致的结果是广大茶人对紫阳茶的茫然无知或者认识肤浅。

2004年,在陕西省茶业协会的支持下,我与几位本省的专家学者开始了对陕西茶业的系统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写入已经出版的《陕西茶业丛书》,该丛书包括《陕西茶产业》、《陕西茶史》、《陕西茶文化》三种约80万字。通过研究,对紫阳茶有更深的了解,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紫阳茶有五大亮点,足以让它名列全国古今名茶榜,无论从品质角度或者文化角度都可与江南名茶比美。

紫阳茶区古老而精彩——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在姜子牙辅佐下率领大军向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进发,开始了结束历时600年皇权统治的“牧野之战”。牧野在今河南淇县西南。当时,有一支打着“巴”字旗号的地方部队,从安康出发,雄赳赳、气昂昂地开往河南,参与武王伐纣的最后决战。

当时的安康兵骁勇善战,而且是通过演奏军阵乐舞以压倒敌人的气焰。面对十几万殷商军队安康兵无所畏惧,可吓坏了商纣王的部队,不战而溃,掉头就跑。史学家因此浓墨重彩地记下一笔:“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尚书》是先秦最重要的儒家典籍,列为五经之首,可见武王伐纣请巴人参战是西周的重大历史事件。因为安康兵有出色的表现,著名的东晋史学家常璩将此事记入他所撰写的地方史书《华阳国志·巴志》。万没有想到古代的安康人还如此露脸!

怎么能肯定当时的巴人就居住在今安康、紫阳一代呢?当然有根据。

古代生活在荆巴茶文化圈的古代巴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至少有两个枝系:

一是原居“湖北清江流域”的巴人。主要分布在今川东、鄂西一带,廪君为著名首领。先居湖北长阳西北,后向川东扩展。

二是陕西南部的巴人。远在唐虞时代,巴族大部分由汉中北迁,部分人留居今陕西安康一带,时称“鱼邑”,这一称呼大概与虞舜曾“陶渔汉江河滨”有关。传说虞舜及其部族曾定居安康汉江之北中渡台子一带,在那里制陶捕鱼。明代有碑文记载,此碑于20世纪末安康第十中学(在安康关庙)修建大操场时出土。据《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路史·国名纪甲》等典籍作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古巴国在夏代(前2070——前1600年)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试论文集·古巴国辨》中认为,汉水“川山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似可假定”。顾颉刚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巴方”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大巴山因此而得名。此后到商代(前1600——前1046),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商王武丁时(前1250——前1192,在位59年),商王妻妇好率军攻巴方,《殷墟文字乙编》收录的甲骨卜辞有记载,内容就是辛未年占卜,宜于打仗,出兵吉利,著名的女将军妇好率兵伐巴方。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商王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一带(包括紫阳),也可算是“打回老家去”。

由此可见,参与武王伐纣的是居住在陕西南部的的巴人,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人。何况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远道调兵也根本不可能。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同时参与其役的是羌、蜀、微、庸、髳、卢、濮、彭八个方国。蜀人在陕西汉中,微在今陕西白河县,濮在今陕西蒲城,彭在今陕西白水县东北(见《一统志》、杨东晨《陕西古代史》、杜佑《通典》)。当时的参战方国其位置与周的都城今歧山相去不远,故方便发号施令及安排部署。

战争胜利后要大封天下,当初在周原祭祀时连清洗祭器的资格也没有的巴人进封为子爵,四等爵位,史称“巴子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身为臣子就有向朝廷进贡的义务。《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复(今四川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四川黔江及贵州道真、务川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鬼、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常璩说: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而且扩大了巴人的管辖范围,既是封国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鱼盐铜铁等各种方物,作为贡品敬献朝廷。常璩明确指出,进贡的“芳蒻、香茗”不是采之野生,而是种之园林。芳蒻是一种香草,香茗指茶。

陕西历史学家杨东晨在《陕西古代史》一书中肯定地说:“巴族大部分唐虞时由汉中北迁时,部分仍留居在安康一带(时称鱼邑)。巴子国封立,安康巴人归之。故安康以东地周代属巴子国”、“巴国在今陕西汉阴至安康一带”、“巴的东南是楚国”、“巴国位于糜国之西”。史学家何光岳在《南蛮源流史》中也明确地说:此时巴子国都城已迁汉阴一带。

陕南巴文物的出土可以支撑上面的说法,最有价值的发现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西周遗址出土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93个字。该铭文是周王伐殷的战争实录,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内容是说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卢国贵族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虎族统治者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取得胜利,周王论功行赏,并铸青铜器“簋”,在“簋”底铸上铭文,记载师俗和史密的功劳,以扬名后世。此簋在安康发现,说明安康地域是古卢国和以虎为图腾的巴人栖息地。

安康汉滨区五里区建民乡(今建民乡)商周遗址曾出土巴蜀式戈1件,边栏锋刃处有兽头纹。在汉中地区亦有巴文物发现。整个陕南关于巴国的历史印记,多为文字记载,地下考古发掘远不及湖北清江地区和四川三峡地区,那里留下了大量的巴人遗物。产生这一缺憾的原因或许由于陕南巴人历史更为久远的缘故。

安康发现的画像砖及许多器物,上绘虎形,皆精瘦修长,与栖息于陕南的金钱豹有些相似,安康的文物工作者命名为“西城虎”。四川川西三星堆和川东三峡出土的器物上有不少虎形,或谓之“巴山虎”,是古代四川巴人的图腾,亦皆精瘦修长。“西城虎”和“巴山虎”如此相像竟毫无二致,这足以说明,陕南汉江中上游曾是古代巴人的方国。

既然史学家认为,参与伐纣之役的是在今安康境内的的“巴子国”,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人,那么就有理由推定:最初承担向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王室敬贡义务的是陕南的巴人而不是“清江的巴人”。 不晚于西周时代,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的事实。东晋常璩所撰《华阳国志》(12卷),成书于永和元年(416)。《华阳国志》是信史,其文字资料是坚强的证据。

历史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即公元前53年由四川雅安吴理真者在蒙顶植茶七株的记载已为学界认可。在中国茶叶种植史上吴理真是第一个有明确记载的种茶人。中国茶史专家陈橡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说“蒙山有我国植茶最早的文字记载”是留有余地的。“人工种茶始于蒙顶”的说法显然不准确,如上所论:生活在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才是中国最早用茶、种茶的民族。今之紫阳茶区人工植茶历史悠久堪称全国第一,——这是紫阳茶的第一个亮点。

连带的一个问题就是贡茶历史问题。陕南巴人贡茶的历史也始于西周立国之时,即公元1046年后,至今有3000余年的历史。贡茶作为一项制度始于唐高祖武德三年(620),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高祖武德三年(620),庐江郡上贡的茶名“黄芽”;次年扩大进贡范围,增加了4郡。《新唐书》,北宋欧阳修等撰于仁宗嘉佑五年(1060)。《新唐书》记载,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陕西紫阳、汉阴、石泉一带)的毛尖茶列为贡品。内云:“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椒、乾漆、椒实、白胶香、麝香、杜仲、雷丸、枳壳、枳实、黄檗。”“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蜡、红蓝、燕脂、夏蒜、冬笋、糟瓜、柑、枇杷、茶。”纳贡数量不多,但至少说明陕西在唐代也有名品茶,在陕西茶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四川蒙顶茶贡茶历史由天宝元年(742)至清末1911年历时1169年之久。著名的顾渚紫笋始贡于唐广德年间(763——764),停贡于明洪武八年(1375),历时600余年。紫阳茶作为贡茶虽然缺乏连续性,但其历史全国最早,这又是一个全国第一,——这是紫阳茶的第二个亮点。

陕南茶经历过上古神农茶、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清后紫阳茶和建国后陕青茶几个历史阶段。

紫阳县在唐贞观年间属山南东道金州西城郡,属山南道。为何叫“山南”?当时长安人称秦岭为“南山”,故将产于金、梁二州的茶称之为“山南茶”。山南茶就是今之紫阳茶。整个中晚唐时期,紫阳县基本上归属于山南东道金州辖区,所属郡县名称多变,或称西城县,或称安康郡,或称汉阴郡。在今陕南区域的的金、梁二州是当时有名的富庶地区,属唐代八大茶区的“山南茶区”。

大约在唐玄宗天宝末年,二十出头的陆羽骑上唐代大诗人崔国辅送给他的白驴子,带上崔国辅送给他的文槐书函,开始了他人生第一次的漫游及茶事考察。他从湖北天门(当时叫竟陵郡)出发,沿汉江而上,前来考察唐代金州茶区考察,品尝了紫阳茶,当时的茶名叫做“金州茶牙”。金州或许是他考察山南东道的最后一站,也是他离开荆襄地区开始半个世纪的远游的第一站。

关于山南茶区较为详细的记载见于陆羽《茶经·八之出》,内云:

山南以峡州上(原注: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原注:襄州生南漳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衡州下(原注:生衡山、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原注: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褒城、金牛二县山谷)。

陆羽是否到过陕南,是否品尝过紫阳茶,史无记载,但细读《茶经》可以找到答案。《茶经·八之出》用来作比较研究的茶区主要是山南道,然后是淮南道,复次是浙西道。关键词使用频率是:

山南道:荆州5次、金州4次、襄州4次、梁州3次、峡州2次、衡州2次,共计20次;

淮南道:舒州2次、蕲州2次、义阳2次、光州1次、寿州1次、黄州1次,共计9次;

浙西道:常州1次、润州1次、歙州1次,共计3次;

剑南道:绵州1次,共计1次。

不难看出,陆羽不仅到过陕南,而且考察得很细致,至少对唐代的西城、安康、褒城、金牛四地的茶叶有所了解,他并觉得陕南茶区的茶叶可以用来作为标准样评定全国各地茶叶的品质。他为什么做如此选择呢?原因有三:

其一、山南东道是他最先考察的茶区,留下了难忘的第一印象;

其二、这里是古老的茶区,茶叶的品类齐全、品质有别,便于作比较研究;

其三、山南东道靠近京都长安,近水楼台先得月,长安人对山南会有更多地了解,陆羽的评价自然会借助京都的文化辐射作用去影响全国。

陆羽还在金州品尝了汉江中零水。中唐著名茶学家张友新写过一篇《煎茶水记》,文中提及鉴别天下名水的《陆氏榜》,天下20种名水,汉江榜上有名,陆羽的结论是:“汉江金州上游中零水第十三。”

早在中唐时期,伟大的茶圣陆羽就曾考察金州茶区,将金州茶也就是“紫阳茶”写入他的《茶经》,并以金州茶作为标准样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定全国的茶叶品质。茶圣陆羽关注紫阳茶,——这是紫阳茶的第三个亮点。

随着明朝历史的结束,茶马交易的趋于式微,汉中茶作为陕西“汉川茶”的主体和代表的历史也宣告结束。汉中茶“到明朝中叶已走向衰败。到民国末年,保存下来的老茶园,大概是明末和清代外地流民大量迁入大巴山区以后发展起来的”(《汉中茶业》)。清代的陕西茶产业并没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汉中茶的历史地位让给了另一个“茶界新星”——陕西“紫阳茶”。

清乾隆、嘉庆年间,数十万南方破产农民涌入陕南,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和茶叶商品生产的发展,总产量达300万斤以上,其中紫阳县200万斤以上(《紫阳县茶业志》),从而使紫阳茶声誉大大提高,取代了汉中茶的地位。道光二十九年(1849)《石泉县志》把紫阳茶与汉阴大米、平利生漆、旬阳龙须草并列为兴安四大名产。紫阳毛尖成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陈椽《紫阳茶业志·序》)民国《西乡县志》称:“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光绪后期,随着国内市场对茶叶需求量的增长,紫阳茶不仅行销西北,还销往湖北等地,据宣统元年(1909)的《陕西财政说明书》介绍,紫阳茶“细者发湖北等与省城,粗者运汉中以及川甘”。据光绪三十二年(1906)《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统计,从白河出境输往湖北的紫阳茶、光绪三十年(1904)为93927斤,三十一年(1905)为129509斤,三十二年(1906)为100800斤。

民国时期,紫阳茶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国内有两部权威的地理专著—《中国分省地志》(民国十六年版),《中华民国省区全志》(民国十五年版)均高度评价过紫阳茶:“南山紫阳产茶,色香味佳,于龙井、六安、武夷、松罗诸佳茗而外,别具一种风味”。1932年天津《大公报》报道:安康县“茶叶为粗制茶之一种,名安康茶,每石(担)售洋三十元,只能敷本地之用,输出甚少,但邻县紫阳县之紫阳茶则产量甚丰,茶质亦佳,最上品的色香味与西湖龙井、六安之茅尖不相上下,因僻处山中,所知者少,故无人注意。现下最好之白毛尖每斤一元六角。……在汉水未被阻前,湖北庄客择其最佳的‘雨前毛尖’,‘与/字’等茶,坐庄大宗收买,……更粗者即制为茶砖,均运往武汉长江一带售卖,与浙皖之茶并受欢迎。近年汉水虽被阻,每年产额犹达百万斤左右。如能焙制得法,扩大宣传,亦陕南一大实业也”。(《陕西实业考察团陕南视察记》1932年10月天津《大公报》)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省是紫阳茶的主要输出地。祥绥《西乡县志》记载:“宋明以来之记载多称本县产茶,…….至清代,陕南唯紫阳茶有名,而本县之茶则绝迹市场焉。”1934年前后,紫阳茶仅运销陇南徽县一地茶叶达70万斤.1935年,安康、岚皋县各输出本埠0.5万斤。是年茶价猛涨,紫阳茶每百斤达40—350元(《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1936年版)。较之30年代初的每百斤20—100元,上涨两三倍。1936年紫阳产茶额达250万斤,为抗日战争前历史最高水平。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因江南水路被日军封锁,安康成为战时的大后方,省内外商号为避战乱而云集于此地,工商业出现暂时的繁荣。1938年,日本侵略者占领汉水下游,安康地区输往江南一带的山货特产贸易一般处于停滞状态,唯有紫阳茶因它的大市场在西北地区,所以受战争影响较小,是年输往西乡50万斤(《陕南商务调查》、《陕行汇刊》第1—2期合刊)。1944年运销量52万斤,抗战结束后,尽管当时伪币一再贬值无人要,但商人购买茶叶以称为碎银子的食盐支付,故茶叶产销均较平稳,年销量180—200万斤。

紫阳茶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占领大西北市场并转销江南许多地方,再造历史之辉煌。紫阳茶在清代、民国辉煌300年,——这是紫阳茶的第三个亮点。

紫阳茶的第四个亮点是富硒品质,全国第一。

紫阳茶的第五个亮点是茶歌。著名营养学家于若木说“紫阳一是茶好,二是歌好”。紫阳是文化部认可的国家级别的“民歌之乡”。紫阳民歌中的茶歌不仅动听,茶味也足,真是“味道好极了”。全国茶歌的数量不多,比较而言,紫阳茶歌的蕴藏量还算是较为丰富的,其文化内涵之丰富、韵律之优美、传唱之广泛,较之江南茶区与西南茶区不仅不逊色,而且稍胜一筹。

亮点不等于知名度,也不等于经济效益。夜明珠埋在土里也是不会发光的,亮点也要时时揩擦才会耀眼。遗憾的是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实在埋没了委屈了紫阳茶。要拓宽紫阳茶的销售渠道、打开紫阳茶的发展空间,借用安康市环保部门用的一个词,就是“擦亮”,我们要“擦亮紫阳,擦亮紫阳茶”,让紫阳茶的优势大放光芒。

就经济发展而论,茶产业无疑是最具实力、最有发展潜力、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也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头戏。种茶可以与山川秀美工程及退耕还林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种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再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茶文化又是先进文化,有益于精神文明建设。茶文化又是休闲文化,符合21世纪人类社会的生活时尚。

紫阳茶是无可取代的特色饮品,无论茶叶市场竞争多么激烈,紫阳茶凭它所具有的“富硒”概念足可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随着人们对补硒重要性的认识日渐加深,紫阳富硒茶会为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同,从而获得日渐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领导者或许认为茶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大而不予重视,例如在陕西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的比重茶产业的经济总量不过占五六个百分点,远不如关中的苹果,更遑论地下的煤炭和石油。我们没有加大发展陕西茶产业的力度姑且不论,仅就现状而言,茶产业对于陕南地区某些县份的GTP已占到10%或30%以上,对于山区茶农而言茶叶的收入可占到50%甚至80%以上。如一个4口之家,只要用心经营2亩茶园,达到2006年全国单产46公斤的水平,每公斤按中低档茶价60元/公斤计算即可收入5520元左右,人均1380元。若生产的是上等名茶,按时下行情可卖到600元/公斤,即使一亩产出15公斤,两亩产出30公斤,可创造18000元的价值,人均4500元。除去成本仍有很丰厚的回报。紫阳属贫困地区,工业的发展于地方有益,于商家有益,但要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还主要依赖茶叶的产出。若认认真真地帮助农民发展茶产业,上十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有望迅速解决,奔小康也指日可待。若陕南重点发展茶产业,百万人口的脱贫问题也有望尽快解决。安溪靠“铁观音”、思茅靠“普洱”强县富民的路子值得紫阳借鉴。

中国茶叶出口因门槛高而呈下降趋势,低于印度、斯里兰卡,排在第三位。如对欧盟出口,1998年为38504吨,2002年减少到14531吨。紫阳茶经以亚太地区营养学会执行主席沈治平教授为首的三位营养学、茶学、医学专家鉴定认为,紫阳富硒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有益成份丰富,自然品质好;无农药污染,符合卫生标准;富含硒元素;具有很强的营养保健作用。因此,紫阳茶比江南茶更具有出口的优势,可以轻而易举地突破“绿色壁垒”而走俏国际市场。

据紫阳最新统计数字,现有茶园15万亩,然有产出的不过一半。若让每一亩茶园皆有所得,产量可以翻番。再说单产,紫阳县领导提供的最新统计数字是2006年紫阳茶叶总产量1850吨,若投产的按7.5万亩计算,单产为25公斤。2006年全国145万公顷茶园产茶过100万吨,全国单产约为46公斤。2002年世界单产76公斤,印度单产128公斤。紫阳茶叶单产约是全国的一半,若我们努力使茶叶单产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仅此一项的实施就可使紫阳茶叶总产量由现在的1850吨跃进到3700吨,产值也跟着净增1倍。若用紫阳2006年的数据与世界2002年的数据做不太规范的比较,那么,紫阳的茶叶单产大约是世界的1/3,是印度的1/5。紫阳的茶叶单产达到世界水平就意味着产量、产值增加2倍。

据2002年统计资料显示,全国专门从事茶叶生产的有1000万人,人均产茶70公斤/年。而印度从事茶叶生产的只有110万人,人均产茶978公斤/年。肯尼亚60 万人,人均产茶490公斤/年。斯里兰卡21万人,人均产茶1400公斤/年。紫阳从事茶叶生产的人数就以低估的8万人计算,人均产茶仅23公斤/年,其生产效率大约只是全国水平的1/3,印度水平的1/43,斯里兰卡的1/60。原因在于紫阳的茶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经营,机械化程度低,植茶、制茶技术科技含量不高。落后不好,但改变落后就可获得发展的空间。

茶的利用是多方面的,紫阳还停留在卖原茶时代。若我们延伸产业链,搞茶饮料、茶糕点食品、商业茶膳、茶化妆品、茶保健品、茶药品、茶酒业、茶化工品等等,形成茶叶产业链,并不断地延长、分支、加密,不断地做大做强,茶叶的附加值将远远超过出售原茶好多倍。茶树上生长出来的茶工业绝对是最地道的生态工业。就现实情况看,茶产业的总效益包括原茶、茶饮料、茶馆业和与茶相关的产业的收入(茶之旅、包装、运输等等)。简言之,主要有原茶、茶馆业、茶饮料、茶叶深加工四大项,其营业额比例基本上是1:1:1:1。以2006年为例,紫阳原茶经济总量为1.3亿元,若四大项同步发展,那就会是四个1.3亿元,总量可以达到4.2亿元。紫阳茶产业的经济效益还主要在原茶的销售上,后三项收入不多乃至没有收入,这就意味着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现在是“品牌时代”,“紫阳富硒毛尖茶”是名茶而不是品牌。若我们下功夫打造一两个叫得响的茶叶品牌,紫阳茶就“皇帝女儿不出嫁”,不仅销售渠道畅通无阻,就会进入“以销定产”和“订单农业”的良性循环,价位也跟着大幅度提高。

紫阳若把茶叶的文章做大做足做到位,大打“茶叶牌”,不仅在茶产业方面收获多多,也便于提高紫阳的知名度,吸引商家的眼球,带动本县其他产业的发展。

概括言之,紫阳茶的发展空间有如下十二个方面:扩大面积、增加单产、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提高价格、改进技术、提高效益、延伸产业、重组企业、整合资金、拓宽市场、宣传造势等。将以上十二项综合起来实施,紫阳茶产业的发展空间不巨大么?前景不乐观么?答案是阳光灿烂!

再说市场问题。中国茶叶消费市场的潜在空间是十分巨大的。据2004年国际茶叶委员会统计年报表明,中国人均年消费茶叶为426克,世界世界人均消费水平为540克,英国人均消费水平为2280克,日本人均消费水平为1140克。中国台湾人均消费水平为2000克,中国香港为1367克,中国广州市为2000克。中国本为饮茶大国,在唐代曾达到人均饮茶1200克的水平。中国人均饮茶恢复到唐代的水平,茶叶的内销要增加1.8倍;若达到小康社会饮茶1500克的水平,内销要增加2.5倍;若全国各省皆达到广州市的饮茶水平,内销要增加3.6倍;若要达到英国人的饮茶水平,内销要增加4.2倍。

茶叶卖不出去大批积压的事实我们也记忆犹新,毁茶种粮的往事也同样不会忘记。茶叶产量增加了卖得出去么?当然这不是不必要的担心。茶要发展,但假若市场空间的开拓没有进展,发展也是一句空话。要发展中国的茶产业必须在培养饮茶人上下功夫,中国的老百姓特别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喜欢喝咖啡、可可及多种非茶饮料,就是不喝茶,你将茶卖给谁呀!我多次重申我的一个观点:茶产业是文化产业,必须靠同步进行的茶文化的弘扬去培养茶叶消费市场,从而拉动茶产业的发展。紫阳茶近几年的走俏与紫阳县大力弘扬紫阳茶文化有莫大的关系。普洱茶短短两三年里价格上涨几倍,是云贵茶叶界弘扬普洱茶文化及有声有色的文化炒作的直接结果。只要我们重视弘扬紫阳富硒茶文化,提升茶科技,紫阳茶叶市场的空间潜力一定很大。

2006年前“紫阳富硒茶”已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国家证明商标及国家无公害基地认证,全县新建丰产密植茶园8.1万亩,茶叶年产量超过1800吨,综合产值过亿元。今后五年内要培育紫阳富硒茶、紫阳民歌两大品牌,县委县政府的工作思路是清楚的,正确的。这些都表明紫阳茶产业的发展基础已经奠定,茶产业的经济腾飞指日可待。

2007年4月23日

weinxin
正宗紫阳富硒茶微信
想要详细了解或掌握紫阳富硒茶的知识,可加微信号:13992572360
ziyangcha
  • 本文由 发表于 2014年5月21日11:02:48
  •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https://www.ziyangcha.cn/lishi/919.html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